现在一些孩子家庭作业太多,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什么关系?
随着社会阶层固化趋势的显现,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,特别是80后,赶上了高校扩招,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,一批人通过教育考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又因为考不上好大学而走了回头路,所以越来越多的人,特别是城市的中产阶层,越来越重视教育,也越来越多参与教育,因为在上升与下滑之间,也许就一念之差。
学校减负与家庭增压。公立学校一直奉行减负的政策,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童年的乐趣,放学时间提前了,作业减少了,孩子的课余时间增多了;但家长却不干了,孩子放学早了没人接,接回来也没有去处,只好送去辅导班,于是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了,原本想给孩子的空余时间被占用,还额外增加了学习内容,在给家长增加负担的同时,孩子的书包也变沉了。
家校合作还是家校矛盾。越来越多的家庭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,学校也越来越多地要求家长加入到教育过程中来。但在这一过程中,却因为一些人为因素,越来越变了味。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往往成了家长作业,家长希望学校的教育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,渐渐双方因为意见不统一就出现了矛盾,家长认为学校和老师不尽责,老师认为家长不配合,原本应该亲密合作的伙伴,却因为意见不同变成了矛盾双方的主体。
戒尺到底该谁来拿。学生到底该谁来管的问题,让人越来越糊涂。三字经有云:养不教,父之过;教不严,师之惰。原本拿在老师手中的戒尺,现在因为各方压力,导致老师举不起,放不下。而独特的成长环境,让家庭不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,孩子入较弱的花朵在温室里长大,往往却心灵脆弱,承受不住压力,于是家长不让管,老师不敢管,他们就在这样一种扭曲的环境中成长。
结论:家庭和学校在一种相互依赖又相互不太信任的状态下,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双方微妙的关系。学校希望家长参与教育的全过程,却又害怕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多干涉;家长希望学校担起教育的责任,却又不放心学校的责任心,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,远大于学校给予的反馈。学校与家庭之间本该密切配合的双方,却难以达成应有的默契,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双方的责权不清。家庭对学校多一些支持,少一些干预,学校对家长的心情多一些理解,或许家校双方可以架起更为顺利沟通的桥梁。